首页 > 小说库 > 穿越 > 港岛风云:从五十年代崛起 > 第7章【荔枝角】和【雷生春】
荔枝角道建于20世纪初,新九龙于1898年被大英帝国根据新界租约收购后创建。政府热衷于发展当时还是农村地区的新九龙,而深水埗是第一个开始工作的地区。深水埗村的原居民以金钱补偿或土地交换而迁出。根据一个消息来源,那里的矩形道路网络(荔枝角道是一条主要通道)于1905年规划。重建后的深水埗的一些首批住宅楼于1911年在北河街和桂林街之间的荔枝角道竣工。该地区的填海造地始于1912年,并分阶段持续了多年。
在部分填海土地上建造了深水埗营地军事基地后,荔枝角道终止于基地入口,就在深水埗警署对面。直至1959年,港英军队将深水埗营地9.69公顷的土地交给港英当局,以便将荔枝角道延伸至长沙湾的新填海区。其后,该地基被荔枝角道一分为二。
东京街西北一带于1960年代初从维多利亚港填海而来,荔枝角道其后延伸至新土地,东京街与甘津街之间的路段于1967年9月1日通车。这条路的这一端随后与葵涌道和荔枝角大桥相连,该桥于1968年通车。总而言之,该计划为快速发展的葵涌荃湾新市镇(以及新界西部的部分地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新通道,从而缓解了拥挤和陡峭的青山公路(在此之前,青山公路是九龙和荃湾之间的唯一路线)。
葵涌道天桥以南的地面西行道路毗邻美孚新邨,长约570米,在建成后未命名。1978年,市政局决定将此段路命名为【荔枝角道】(以区别旧的荔枝角),将其视为荔枝角道向西延伸。这使得荔枝角道在通往葵涌道的入口匝道处到达了现在的西端终点站。
毗邻长沙湾工业区(近长荔街)的荔枝角道路段于1980年代中期扩建和重建,以容纳高架高速公路西九龙走廊西延线的终点站。荔枝角道的扩建部分已于1987年11月通车。
雷生春是位于荔枝角道与塘尾道交界的一幅三角形用地。1929年,九龙巴士创始人之一的雷亮先生购入这块地,并邀请建筑师W.H.Bourne设计和兴建雷生春。建筑物于1931年落成,地下曾用作雷亮先生开设的药店,名为“雷生春”,楼上各层则是雷氏家人的居所。
雷生春是少数自1930年代留存至今的特色唐楼,设计中西合璧,正立面采用弧形设计,配以长方形框架及有设计特色的栏杆,是新古典主义的象征。其地下有八根花岗石柱,使游廊延伸到行人路上,形成回廊;回廊上方的游廊宽阔、下铺上居,以及建筑物顶部刻有“雷生春”店名的灰塑等,都是香江典型战前唐楼设计。宽阔的游廊既使室内有充足自然光和通风,亦可为路人遮荫挡雨,设计充满人情味。
近年来,雷家人丁兴旺,大宅不敷应用,家庭成员相继迁出。
原本按照雷亮先生的遗嘱,是不准雷氏后人将雷生春变卖给外人,可惜雷氏家族成员日益增多的同时,所衍生的问题是分家也意味着要分财产,完全依靠九龙巴士的收益,恐怕难以满足部分贪婪成性的雷氏族人,意外得知了叶邦华、叶邦耀这一对“刚从”广府省城南下到香江定居的“茶商后代”正在寻购合适的落脚地,雷氏族人便主动找上了门,将荔枝角道119号的雷生春及其毗邻的荔枝角道120/121号,以55万港元的高价卖给叶家兄弟,相应的产权转让程序都无需叶家兄弟另找律师来处理,雷氏安排的律师就代为解决了!
“大哥,这……这里好漂亮、好宽大啊!”
“阿耀,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收拾收拾,趁着还有时间,明天早上就找人把雷生春和旁边的那栋楼一起重新装修,现在这里是有些破旧了!”
“嗯嗯!大哥,你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看着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橱窗连遮板、正门上饰有雷生春商标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墙、建筑物顶部的大型灰塑等,叶邦耀只觉自己仿佛身在“天庭”,如果不是童年的些许残存记忆告诉他,他们兄弟祖上也曾经阔过(富过)、他们兄弟也住过广府大宅,或许他早就被城寨的环境彻底抹去了昔日身为大宅子弟的骄傲和自信。
眼见弟弟叶邦耀沉浸在某些回忆里,叶邦华也不去打扰,有条不紊地指挥临时请来的搬运工人将货车上的财物小心翼翼地搬进雷生春的二、三楼暂时存放起来——他完成了首个定期任务后从【终极欲望系统】得到的1吨24K足金的奖励,被他暂时存放在【终极欲望系统】创造的一处长101米、宽202米、高303米的储物空间(虚拟)里。
买下雷生春及其毗邻的荔枝角道120/121号这两栋皆是4层高的传统唐楼,一下子就把叶邦华、叶邦耀兄弟二人从谢老大那里挖掘到的现金挥霍一空,现如今,他们兄弟二人手上还剩下五万港元,其中三分之二是用来重新装修雷生春与荔枝角道120/121号的,剩下三分之一是用来给他们兄弟二人到深水埗警署面试时给考官的“礼数钱”。
钱没了,随时再赚回来;可要是因为“礼数钱”没孝敬到位而没能考入港警部门,那可真是完美避开了叶邦华的预期计划——律政司、财政司这类港英当局的实权部门,叶邦华是不敢设想了,至少现阶段是进不去的,倒不如从港警入手,学习一下“五亿探长”雷洛的崛起之路,届时,即便是警务处长,或许也要重点关注迅猛崛起的‘华探长’这一群体了!
重新装修雷生春与荔枝角道120/121号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较久,因此叶邦华经过考量,决定聘请两支工程队分别负责一栋唐楼,工程暂定限期15天,哪一支工程队能在15天之内完成任务,就能得到1000港元的现金奖励,以及到珍宝海鲜舫吃一顿海鲜大餐!
这一则消息经由《星岛日报》报道,一刊登面世就让雷生春重新安装不久的“老古董”级别的电话机响个不停,一个个都是打来质询关于雷生春与荔枝角道120/121号重装修工程的具体要求与待遇是否跟报纸上刊登的信息一致,思来想去,叶邦华最终选定了一伙“成分复杂”的、主要是由外来移民(基本在香江定居超过5年)组成的“鸿运”工程队,以及一伙由潮州人组成的工程队,前者负责雷生春的重装修、后者则是负责荔枝角道120/121号的重装修,两伙工程队得到的薪水是一样的,就看谁率先在15天之内完成任务了!
事实上,叶邦华也不是想把雷生春跟荔枝角道120/121号拆了重建,主要是对一些已经风化破旧的部位进行活化,比如雷生春二楼至四楼的阳台窗户、扶手、墙壁等,限期15天已经是相当宽裕了,主要是购买材料、运送材料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雷生春重装修后的外观仍是白色,而荔枝角道120/121号的外观则全部换成群青蓝,至于雷氏族人赠予的雷生春牌匾以及雷生春药堂,叶邦华也不打算拆除——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一门暴利生意,雷生春自主研发出来的跌打酒效果极佳且在深水埗、湾仔两地的中下层人士当中名气十足,这就意味着雷生春的跌打酒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市场——进入警队,是为了谋权,保存雷生春是为了谋利,“权”与“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王工,你们的效率挺高啊……这才10天,你们就搞定了?”
“叶老板,没想到您的国语这么流利……让您见笑了,弟兄们都是吃这一门手艺的,要是耽误了您的时间,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了!”
“很敬业!这里是你们的薪水,1000港元的现金也奉上了,至于珍宝海鲜舫的海鲜大餐,就等隔壁的工程也完成后,再一起去吃吧!”
“这……叶老板,您给的实在太多了,海鲜大餐我们就不去吃了,您见谅!”
“王工,海鲜大餐是你们应得的酬劳的一部分,既然我都登报了,也就不能反悔,你也不希望我成为街坊邻居口中的‘反复小人’吧?”
“那……那我就替我的弟兄们谢谢叶老板了!”
关于城寨的记忆和往事都已经渐渐烟消云散了,叶邦华已经坚定了从城寨离开后要‘重诺守信’的念头,他也是这么做的,至少他不会抹除先前承诺的海鲜大餐。
或许是外来移民的原因,负责雷生春重装修的“鸿运”工程队很卖力、也很敬业,10天一过就来找叶邦华交付工程,一番查验确认没有问题后,叶邦华也十分爽快地把酬金给了“鸿运”工程队的领队王涛,更是嘱咐王涛等人记得准时到珍宝海鲜舫吃海鲜大餐。
又是两天过去了,潮州人组成的工程队也完成了荔枝角120/121号唐楼的重装修,可惜彩头1000港元已经被“鸿运”工程队抢走,气得这伙工程队的领队回去后拉着其他人到新界的采石场狠狠操练了3天,直至筋疲力尽才算是勉强翻篇……
小说《港岛风云:从五十年代崛起》 第7章 【荔枝角】和【雷生春】 试读结束。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